获嘉:花馍飘香研学路 非遗文化润童心
秋光正好,面团生香。9月30日,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获嘉县大新庄乡一家专业制作花馍的食品公司化身一座充满麦香与惊叹的“非遗乐园”。
秋光正好,面团生香。9月30日,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获嘉县大新庄乡一家专业制作花馍的食品公司化身一座充满麦香与惊叹的“非遗乐园”。
在甘肃临泽,一双沉稳有力的手,将素白的面团反复揉捏。几分钟后,一条威风凛凛的“龙”跃然掌心——鳞爪分明,眼神灼灼,仿佛下一刻就要腾云而起。
这两日,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短视频大赛传来好消息,来自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
在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短视频大赛中,河南科传学院英语专业2022级张瑞琦、杨静雯、王秋越、张鑫炎以及2023级尹梦宇五位同学共同创作的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荣获全国一等奖。
9月26日,第十二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鹤壁市鹿台阁盛大开幕,为文化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西华县精心挑选了四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分别是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长乐王氏笙制作技艺、李氏面塑以及邵氏泥塑,它们在展会上大放异彩,
9月8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精心策划的“美育大讲堂”系列活动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本次活动特邀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杰出传承人——山东省安丘木板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运祥先生与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人王美女士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木板年画与面塑艺
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搭建集服务群众、传播文明、繁荣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9月24日,七里河区举办第二期“七里和风 文明有集”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群众需求,以“文明实践”为核心,串联政策宣传、非遗展示、健康义诊、便民服务、科普教育五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目前正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石家庄市在选派出多名顶尖选手参与巅峰对决的同时,也精选了河北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参加了大赛绝技绝活技能展示。9月22日下午,“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作为全国重点绝技绝活展示项目之一参加了本次大赛的现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正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石家庄市在选派出多名顶尖选手参与巅峰对决的同时,也精选了河北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参加了大赛绝技绝活技能展示。9月22日下午,“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作为全国重点绝技绝活展示项目之一参加了本次大赛的现场展
9月17日至21日,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从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到现代科技的深度赋能,从地域文化的深耕细作到全球视野的开放交融,这场文博盛会展开了一幅云南文化的鲜活画卷,在这里读懂云南文化产
山西人爱吃面,也爱做面,有别于以做面泼辣粗犷、爱用辣椒而名声在外的另一个好面大省陕西,山西是以玩转面粉,面食种类各式各样而为人所熟知的。据了解,从可考算起,山西吃面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面食种类有上千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
威风凛凛的关公、潮玩圈大热的“labubu”、按比例缩小20倍的天心阁微缩模型……21年匠心守护,他将传统技艺蜕变为融湖湘文化、潮流元素与科技力量于一体的文化新载体。
红星新闻网(记者 张铃滟)9月6日报道9月6日,“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之“非遗绽新彩 文化共传承”活动在轩客会书店举行,200余组亲子家庭汇聚一堂,携书而来,在以蔬换书、非遗故事会、非遗游园、“文明开放麦”等众多环节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赴一场温暖的文明
红星新闻网(记者 张铃滟)9月6日报道9月6日,“文明实践+”系列活动之“非遗绽新彩 文化共传承”活动在轩客会书店举行,200余组亲子家庭汇聚一堂,携书而来,在以蔬换书、非遗故事会、非遗游园、“文明开放麦”等众多环节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共赴一场温暖的文明
指尖翻飞,面团生花!徐汇区田林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内,七彩的鸟儿、憨萌的西瓜、萌态可掬的多肉植物、古老的文字,正从孩子们灵巧的小手中“生长”出来。这个夏天,“指尖之美”的非遗面塑体验系列课程,让古老技艺在童真碰撞中焕发勃勃生机。
作为山东省首家定格动画工作室,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正用最质朴的手艺,让面塑“动”起来,让历史人物“活”起来。面人是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卢晓燕作为格艺定格动画工作室的负责人与指导教师,正带领着这支学生团队以面人定格动画弘扬中华
近日,一场“非遗文化市集”在新华路街道落下帷幕,标志着为期两个月的“成长π”青少年暑期生活实践项目圆满收官。该项目通过“党建+网格”模式,聚焦辖区“小个专”商户子女暑期看护难、融入难等问题,整合社区基金会、共建单位、党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为孩子们打造了一段充实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在每年的农历七月,有一个特殊的日子如同一颗神秘的星辰,闪耀在传统的天空中,它就是七月十五中元节,也被人们称作“鬼节”,与“鬼月”相互呼应,承载着无数的故事与传统。
在黄前镇第三峪村,手艺人张德友以一双巧手捏塑百态,带着这份源自乡土的技艺走出大山,让张氏面塑在更广阔的舞台绽放光彩。他申报的张氏面塑成功入选泰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世纪30年代,山东菏泽的一群面塑艺人流落到马来西亚,抗战爆发后,他们参加了闻名中外的龙运铁矿大罢工,这是鲁西南人民在国外点燃的一次大规模的抗日烽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