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西夏区 一场非遗盛宴点亮成长之路
作为自治区图书馆2025年“阅游宁夏”全民阅读文旅融合服务推广项目的重要环节,活动以“春风小书桌・共读一小时”为载体,为学生们带来了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让传统技艺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作为自治区图书馆2025年“阅游宁夏”全民阅读文旅融合服务推广项目的重要环节,活动以“春风小书桌・共读一小时”为载体,为学生们带来了沉浸式的非遗文化体验,让传统技艺在校园中焕发新生。
近日,浙江多地非遗项目频频“出圈”,从平湖南河头的面塑体验到桐乡湖面的高杆船技,从亭旁老街的木偶戏到海宁的金庸主题剪纸,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技艺,正以“可触摸、可参与、可传播”的方式,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流量潮品”。
运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通运桥上川流不息的马车,岸边忙碌的纤夫船工,城门前收税的官员民兵,岸上驻足的达官贵人及家眷,就连通运桥上的石狮子、分水石、镇水兽、栏板内外的浮雕宝瓶等也都活灵活现……这不是电视剧或电影里的场景,而是陈艳玲和老师徐世英花费两年时间制作的通州
自“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利辛县锚定“普法润心、法治生根”目标,推动法治文化与本土实际有机融合,通过阵地网格化、队伍专业化、形式场景化三维联动,让法治精神从“文本”走向群众生活,为县域治理现代化注入持久动能。
抖音里,68岁的面塑非遗传承人王叔又上热门了。镜头扫过他的工作台:斑驳的木盒里装着五颜六色的面团,发亮的面塑刀搁在褪色的蓝布上,阳光透过窗户照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每根皱纹里都藏着故事。
揉面时的簌簌声、竹刀刻划的细微响、颜料晕染的渐变色……在孝义市王氏面塑工作室里,面塑非遗传承人王宇超正捏制一尊“孝义皮影戏”主题面塑。指尖翻飞间,面团逐渐显露出皮影人物的眉眼,连衣袂的褶皱都透着灵动。
运河上来来往往的各种船只,通运桥上川流不息的一众马车,岸边忙碌的纤夫船工,城门前收税的官员民兵,岸上驻足的达官贵人及家眷,就连通运桥上的石狮子、分水石、镇水兽、栏板内外的浮雕宝瓶等也都活灵活现……这不是电视剧或电影里的场景,而是陈艳玲花费两年时间,耗费许多精力
今年以来,岚县锚定“持续打造高品质消费场景”这一核心目标,将其纳入全县十二件大事要事强力推进。通过创新探索“政策+活动”“场地+场景”“产业+就业”三维度“双轮驱动”模式,岚县不断挖潜消费动能、升级服务品质,在提振消费市场的同时,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活
秋光正好,面团生香。9月30日,在国庆节来临之际,为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助力非遗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获嘉县大新庄乡一家专业制作花馍的食品公司化身一座充满麦香与惊叹的“非遗乐园”。
在甘肃临泽,一双沉稳有力的手,将素白的面团反复揉捏。几分钟后,一条威风凛凛的“龙”跃然掌心——鳞爪分明,眼神灼灼,仿佛下一刻就要腾云而起。
这两日,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短视频大赛传来好消息,来自河南开封科技传媒学院的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脱颖而出,荣获全国一等奖。
在2025年“高教社杯”大学生优秀短视频大赛中,河南科传学院英语专业2022级张瑞琦、杨静雯、王秋越、张鑫炎以及2023级尹梦宇五位同学共同创作的作品《指尖上的汴梁——宋都面塑里的青春传承》荣获全国一等奖。
9月26日,第十二届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在鹤壁市鹿台阁盛大开幕,为文化爱好者们带来了一场视觉与味觉的双重盛宴。西华县精心挑选了四项极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参展,分别是逍遥胡辣汤制作技艺、长乐王氏笙制作技艺、李氏面塑以及邵氏泥塑,它们在展会上大放异彩,
9月8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精心策划的“美育大讲堂”系列活动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文化盛宴。本次活动特邀两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杰出传承人——山东省安丘木板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张运祥先生与北京“面人郎”第三代传人王美女士走进校园,为同学们带来了关于木板年画与面塑艺
为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走深走实,搭建集服务群众、传播文明、繁荣文化于一体的综合平台。9月24日,七里河区举办第二期“七里和风 文明有集”新时代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本次活动聚焦群众需求,以“文明实践”为核心,串联政策宣传、非遗展示、健康义诊、便民服务、科普教育五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目前正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石家庄市在选派出多名顶尖选手参与巅峰对决的同时,也精选了河北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参加了大赛绝技绝活技能展示。9月22日下午,“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作为全国重点绝技绝活展示项目之一参加了本次大赛的现
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正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石家庄市在选派出多名顶尖选手参与巅峰对决的同时,也精选了河北新东方烹饪技工学校“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参加了大赛绝技绝活技能展示。9月22日下午,“翻糖艺术与面塑技艺”作为全国重点绝技绝活展示项目之一参加了本次大赛的现场展
9月17日至21日,以“智汇云南 创意未来”为主题的创意云南文化产业博览会(2025)在昆明滇池国际会展中心举办,从传统技艺的守正创新到现代科技的深度赋能,从地域文化的深耕细作到全球视野的开放交融,这场文博盛会展开了一幅云南文化的鲜活画卷,在这里读懂云南文化产
山西人爱吃面,也爱做面,有别于以做面泼辣粗犷、爱用辣椒而名声在外的另一个好面大省陕西,山西是以玩转面粉,面食种类各式各样而为人所熟知的。据了解,从可考算起,山西吃面历史已有两千年之久,面食种类有上千种,是名副其实的“世界面食之根”。以面条为例,东汉称之为“煮饼
威风凛凛的关公、潮玩圈大热的“labubu”、按比例缩小20倍的天心阁微缩模型……21年匠心守护,他将传统技艺蜕变为融湖湘文化、潮流元素与科技力量于一体的文化新载体。